师资队伍

副教授

李海云

发布日期:2025-03-19 作者: 来源:  点击:

李海云,女,1977年4月生,山西省沁水县人,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1996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,先后获得历史教育专业学士学位、教育学硕士学位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。曾先后任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部书记、教育系系主任和支部书记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、家庭教育和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等。曾承担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、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山西省软科学课题4项,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。代表性著作有:《新教育中国化运动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)、《与孩子一起成长》(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)等,参与《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》(先秦至隋唐卷)、《陶行知词典》《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》和《教育学》等书的编撰工作。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主要代表性作品有:《科学理解和积极践行育人为本》(《人民日报》理论版2012年5月17日);《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》(《人民日报》2013年8月26日);《我国家长学校研究的脉络严谨、研究热点与研究领域》(《中国成人教育》2019年17期,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《家国情怀与儿童成长动力——2019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》收录);《新中国70年家庭教育政策变迁分析》(《少年儿童研究》2020年7期,《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》(2020)收录)。主要学术兼职:山西省“家校平安”项目安全教育专家团成员、山西省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。

李海云个人履历

个人简介:

姓名:李海云

性别:女

出生年月:1977年04月

籍贯: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

学历:研究生

学位:博士

工作单位: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

电话:0351—2051177

邮箱:308349816@qq.com

教育经历:

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,获博士学位

2003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,获硕士学位

200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,获学士学位

1996年毕业于沁水中学

工作经历:

2003—2004年,山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助教

2004—2006年,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助教

2006—2009年,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

2009年至今,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

2007年至今,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硕士生导师

2008年至今,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

2012年至今,山西师范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硕士生导师

2013年至今,山西师范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硕士点负责人

行政职务:

2013年担任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支部书记

2012年担任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

社会兼职:

山西省“家校平安”项目安全教育专家团成员

山西省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

山西省青少年维权专员

临汾市妇联兼职家庭教育讲师

山西省社区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

中国少年先锋队山西省第五、六、七、八届工作委员会委员

主要研究项目:

1、山西省软科学项目“山西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合理流动研究”。

2、山西省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“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”。

3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课题:“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研究”。

4、山西省教育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课题:“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研究”。

获奖:

1、2009年山西师范大学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
2、2009-2010年度山西师范大学“模范辅导员”。

3、2009年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“二等奖”。

4、2009年山西省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学基本功竞赛“三等奖”。

5、2010年山西省“优秀班主任”。

6、2015年山西省“星星火炬”奖章。

7、2017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“优秀指导教师”。

8、2024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。

所教课程:

2003年留山西师范大学工作以来,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外国教育史、中外教育名著选读、教育哲学、教育学原理、少年儿童组织管理学、教育前沿问题研究、教师阅读与分享等课程。现主要从事家庭教育、教育基本理论和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的研究工作。

著作:

1.专著《新教育中国化运动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。

2.专著《与孩子一起成长》,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。

3.专著《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》,九州出版社,2024年6月。

4.参编《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》(先秦至隋唐卷)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。和《教育学》

5.参编《陶行知词典》,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。

6.参编《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。

7.参编《教育学》,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。

论文:

1、《晋南、晋东南地区城镇中学学生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对策》,《山西教育》2004年17期。

2、《对建国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反思》,《山西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05年3期。

3、《从《论语》看儒家的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义》,《天津教科院学报》2005年6期。

4、《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、国际化及其关系》,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06年1期。

5、《一部生活教育的创造史——重温陶行知先生的《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》,《生活教育》,2006年11期。

6、《论孔子的教师专业发展思想》,《天津市教科院学报》,2006年6期。

7、《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》,《职业圈》,2007年24期。

8、《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——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视角》,《职业圈》,2007年24期。

9、《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》,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》,2008年第3期。

10、《郭秉文与现代大学校长形象》,《南京邮电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08年第2期。

11、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“退公反私”的思考》,《思想理论教育》,2008年第12期。

12、《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中国化——古楳新教育中国化理论的启示》,《齐鲁学刊,2008年第4期。

13、《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编制问题及化解》,《中国教师》,2008年第24期。

14、《杨贤江教育哲学思想浅谈》,《纪念《教育史研究》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(2)》,2009年。

15、《陈撄宁的学习思想》,《纪念《教育史研究》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(2)》,2009年。

16、《教师教育改革中应加强德育意识培养》,《南昌教育学院学报》,2012年第4期。

17、《科学理解和积极践行育人为本》,载《人民日报》2012年5月17日。

18、《代课教师生存状况的个案研究——以四川省达州市H小学教师为例》,载《中国校外教育》2012年第21期。

19、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探讨》,载《中国校外教育》2012年第21期。

20、《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——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与当前教科书(人教版)为例》,载《思想理论教育》2012年第18期。

21、《论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》,载《语文建设》2012年第22期。

22、《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》,载《人民日报》2013年8月26日。

23、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初探》,载《学园)》2013年第18期。

24、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研究》,载《生活教育)》2013年第10期。

25、《农村代课教师生存状况个案研究》,载《教育界》2013年第36期。

26、《被遗忘的角落——X小学生存现状研究》,载《教育史研究》2013年第3期。

27、《古楳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》,载《重庆工商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14年第2期。

28、《建国以来我国电影作品价值教育变迁研究》,《四川戏剧》2014年第8期。

29、《能力和习惯培养最重要》,载《山西教育》(幼教)2014年第10期。

30、《读书要跟着感觉走》,载《山西教育》(幼教)2015年第2期。

31、《跟着心走,享受阅读》,载《生活教育》2015年第15期。

32、《尊重孩子》,载《山西教育》(幼教)2016年第4期。

33、《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探究》,载《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》2017年第12期。

34、《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教学反思问题探析——以SX师范大学为例》,载《高教论坛》2018年第7期。

35、《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》,载《教育理论与实践》2018年第31期。

36、《我国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》,载《少年儿童研究》2019年第6期。

37、《我国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:回顾与反思》,载《教育探索》2019年第3期。

38、《团队衔接工作思路的生态学管窥》,《少先队研究》,2019年第3期。

39、《我国家长学校研究的脉络演进、研究热点与研究领域》,载《中国成人教育》2019年第17期。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《家国情怀与儿童成长动力——2019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》收录。

40、《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调查》,载《江苏教育研究》2019年第28期。

41、《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》,载《教育评论》2019年第10期。

42、《以立法加强政府对家庭教育支持的研究》,载《中国德育》2019年第22期。

43、《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偏失与匡正——家校协同视角》,载《中国德育》2020年第2期。

44、《承认:家庭教育中“棍棒教育”的消解路径》,载《江苏教育研究》2020年第Z1期。

45、《我国家庭基于立法研究》,载《教育评论》2020年第5期。

46、《我国家庭亲子关系研究进展》,载《教育理论与实践》2020年第17期。

47、《新中国70年家庭教育政策变迁分析——基于历史制度主义》,载《少年儿童研究》2020年第7期。《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》(2020)收录)。

48、《国内家校合作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》,载《教育探索》2020年第8期。

49、《农村青少年闲暇生活研究:回顾与反思》,载《山西青年》2020年第18期。

50、《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责任边界探析》,载《中国德育》2020年第21期。

51、《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研究》,载《中国德育》2021年第31期。

52、《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纾解——基于生活教育理论》,载《江苏教育研究》2021年第Z1期。

53、《路径依赖、关键节点与中国少年先锋队政策变迁——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》,载《少先队研究》2021年第6期。

54、《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中自主管理现状研究》,《教育探索》,2022年第3期。

55、《我国家庭代际支持研究的总结与展望》,《教育观察》2022年第36期。

56、《我国家长教育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》,《继续教育研究》2022年第11期。

57、《我国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发展研究的热点、进程与展望》,《山西青年》2023年第1期。

58、《如何提升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——基于政策网络理论》,《继续教育研究》2023年第2期。

59、《“双减”政策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纾解路径探索》,《文教资料》2023年第1期。

60、《“双减”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——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》,《文教资料》2023年第11期。

61、《新时代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》,《文教资料》2023年第15期。

62、《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》,《现代教育论丛》2023年第6期。

63、《教育强国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路径》,《继续教育研究》2024年第8期。李海云 陈红晔

64、《基于政策网络理论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执行效果》《教育评论》2024年第7期。李海云 吴乐乐

65、《终身教育视角下的家庭德育策略》,《继续教育研究》2024年第5期。

66、《心理契约理论视角下辅导员与少先队员关系的建构》,《少先队研究》2024年第1期。

67、《基于未来教育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优化分析》《文教资料》2024年第14期。